柏杨对中国历史和资治通鉴评注的批判

《柏杨曰》,柏杨著,东方出版社2020年出版,1100页。
《柏杨曰》是台湾作家柏杨花了10年功夫把《资治通鉴》翻译成白话文,在翻译过程中对一些片段的点评。某种意义上是和历史上不同评注版本的资治通鉴相比,好像现在已经有10几种注解版,包括王夫之和胡三省。本书总共上中下三本,1100页,厚厚的一套书,对资治通鉴记载的一些事情直抒胸臆,写出他的个人观点,某种意义上不管是司马光、王夫之、司马迁、班固还是胡三省都是就事论事或者从他们自己的立场来评价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所作所为,基本上都还没有跳出封建制度的圈子,而柏杨本人40年代曾经被蒋家父子打压迫害,坐了大牢,差点成了因言获罪的牺牲品,因此对中国的权力政治深恶痛绝。
他对儒家礼教恨之入骨,认为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儒家是为当权者存在的,让当权者舒服,是成功学,是一个工具。柏杨极力提倡权力制衡,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一个个都是这样,包括李世民,虽然上台前和之后一段时间励精图治,但之后也逐渐走下坡路了,权力不受制约是最大的恶,包括对当权者本人也是很大的悲剧。人性都是不可靠的,只有靠制度来约束无限权力,有人来跟他制衡才可以。
当权者不怕手下贪而怕他不忠,贪官反倒更容易使唤、好调动,有把柄,更加忠心。“仅仅忠心没有用,要主子相信你忠心才有用,而如何使主子相信你的忠心,那要看官场手段。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全部投入工作之后,已没有时间揣摩上意和逢迎。”
“中国人的苦难,很少来自外患,几乎全部来自国内的暴君暴官!”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莫过于思想统一,因为思想统一会使智商衰退、思考能力消失。”
“越是没有身价的人,越是重视外界对他身价的评估。”
“反对人数的多少,不能作为评鉴标杆,而要看友是什么人,敌是什么人。只有伪装的朋友,没有伪装的敌人,所以从一个人的敌人身上,容易反射出正确信息。一个人受抨击是常事,重要的是抨击的内容和谁对他抨击。”
“没有胆量,绝不会成为伟大的统帅。”
“如果用报导别人生活细节的方式,来展示他跟对方关系非常亲昵时,必须要小心翼翼,不可破坏对方形象,否则,灾难自己找上门。”
他书中的部分点评是非常深刻,包括评价一个人不能光听他说什么或写什么,而要看他做什么。人才决定国家的命运,而政府领导人又决定人才的命运。所谓气数已尽,实际上是人才没了。“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短视、贪婪是亡国之道。
书中多处提倡对人权的尊重,其实是老百姓自己的身家性命和他们活的尊严的尊重,视角是贴近平民百姓,是非常进步的。
清华有个教授写过《资治通鉴启示录》,华与华兄弟的华彬貌似也要写,冯唐也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看过,急吼吼要把他浅薄的见解公之于众。
中国历史说多了都是泪,都是用血写成的。中国的“人”字,是小写的。《资治通鉴》也是一个宝藏,看过的人,都懂得低调,别让人不舒服,少树敌。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hu-M4-TUa3p61pDwXBk-sQ?pwd=x7q6 提取码: x7q6
此条目发表在历史, 图书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