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的艺术》(Smart choices – a practical guide to making better decisions),(美)哈蒙德、基尼、雷法合著,王正林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出版,228页。
我们天天都要在生活、工作中做各种决断,有些鸡毛蒜皮,有些影响一生。决断先要断,判断,衡量,比较,预测;然后是决,选择。决策的水平直接决定我们的人生质量。年轻时我们往往习惯拖延,等待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也有很多人喜欢别人替自己做决定。这些人不是领导者,没有自己的人生。
这本不厚的书由美国哈法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的三个以教授和研究决策并为提供咨询服务的教授写成,提供一套名叫PrOACT的解决问题的系统流程和方法。
这套方法简单说来,就是:
Problems:先搞清楚要决策的问题是什么,清晰定义问题是解决任何问题的第一步。有问题,同时意味着有机遇。
Objectives:有外部问题要解决,接下来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看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价值观是什么。这些是决策的标准和尺度。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自然容易主动出击,而不是等问题来找自己。
Alternatives: 然后要看看自己有哪些选项。结合问题所在,跳出思维定式,不断创新,制订高标准独立思考同时多听取建议,寻找有哪些手段可以达到目标。绝不能懒惰思考;即使不着急做出的决定,早一点思考,潜意识也会帮助找到好的方案。越拖越不利。
Consequences:仔细预测和评估上面列出的选项,各有什么后果和利弊?尽可能做到精确、全面。同样也应该征求别人的意见,寻求量化,可以把利弊写到纸上有助于思考和衡量;有条件的话可以试试。法国人喜欢把消息先放出来(某种程度上是谣言),测试外界的反应,如果有利就继续施行,如果不利就辟谣、终止。
Trade-off:这时候就要衡量和取舍,最后决策了。量化思维极其重要。很多人喜欢用量化后的蜘蛛网面积表来比较。
此外,如何管理不确定性、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预测可能随此决策引出的其他问题也分为三章来讲述。问题越复杂,概率、量化的作用越突出。可以通过与别人分担、对冲、多收集信息、分散、投保等方式管理风险。对与决策相关的其他方面要尽可能想的远一些、宽一些。
这本书的作者还很应景,把我刚刚介绍过的行为经济学的一些决策中容易产生的误区在第10章列了出来,包括稟赋效应、沉没成本、锚定效应、现状思维、出发点效应、过于自信、印象陷阱等等做了介绍。为做好各种决策,这些误区再多强调也不为过。
本书翻译的还不错,例子很多,条理清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祝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