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张振玉译,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352页。
这本书是中国大文豪林语堂用英语写成的一本中国古代文豪传记,由他人再译回中文。文中古文较多,这个中国人用英语写作,而且写的是中国人尽皆知的古代著名诗词大家,古文先出口成英文,再转内销到中文的难度和过程,想想都好神奇。 网上一搜,林语堂还有更多神奇的地方,他好多书都是用英文写成的,包括《京华烟云》(这个拍成了电视剧,我小时候电视上播过—暴露了年龄)、《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武则天正传》等。他自己也汉译英无数中国古典诗词,包括苏东坡的诗集。他1940年、195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本书据说是林最得意的一本著作。
苏东坡
苏轼生活在距今近1000年前的北宋时期。老家是四川眉州,北京有家连锁餐厅叫眉州东坡酒楼,我当年在北京时很喜欢,经常去。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三人并列唐宋八大家,父子三人占了两个朝代近500年的中国文学界顶尖位置,可谓风骚。苏轼本人是诗人,宋词作家,画家,书法家,是中国文学界难以忽视和超越的一座高峰。他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很多诗词到现在仍然传颂,比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可以说,如果不知道苏东坡的诗词,不能算个有基本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有着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确,如果没有人文主义这样的特质,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各地当官时,为老百姓办了很多事,在杭州做太守的时候,留下了直到现在还很有名的一些工程,比如说西湖苏堤。有个菜叫东坡肉。他也曾被贬到不少地方做官,间接传播了文化。
文学与政治
林语堂笔下的苏轼是一个体察人民疾苦,跟人民打成一片的好官。不管是在杭州,还是惠州,都留下了政绩工程。他总体来说是一个有作为的官员。林支持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不过我个人的看法,政治是政治家的事情,行政管理可能跟写诗作画不直接相关,作为一个大书法家、诗人是否合适做行政工作,我觉得值得商榷。改革总是困难的,最容易被既得利益者攻击,王安石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实际上与流血的革命比起来,改革还是较为文雅的做法。实际上这和宋朝重文轻武的风气不无关系,后世不少人把北宋的没落最后被蛮族灭亡和不重视发展军事直接挂钩。 从这一点上说,林语堂也没有摆脱传统文人的思路(当然他自己也是文人)。政治是专业政客的工作,政党政治、政治迫害,都是有代价的,太清高反到干不好。做任何事情还是需要专业的人来做。 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林是支持苏轼的那种广开言路、百家争鸣的想法的,(“朝廷有道,皇帝一定是想办法接近每一个人”。)他反对一人专政、权力世袭,也认为为人主者,要一忍再忍,以得人心为上。下面这段话值得所有人主谨记:
《书》曰:“予临兆民,凛乎若朽索之驭六马。”言天下莫危于人主也。聚则为君民,散则为仇雠,聚散之间,不容毫厘。故天下归往谓之王,人各有心谓之独夫。由此观之,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木无根则槁,灯无膏则灭,鱼无水则死,农夫无田则饥,商贾无财则贫,人主失人心则亡。此必然之理,不可逭之灾也。其为可畏,从古以然。
评价和摘录
本书分成四部分28章,按时间顺序总体介绍了苏东坡家庭背景、文艺发展、个人生活、家庭和政坛起伏,可以说非常全面详细,惊人的详细,而且很难能可贵的是林语堂考察了苏轼在什么年月什么心情什么背景的情况下写下了哪些诗词书后列了一个苏东坡的大事年表和参考书目,一改传统中国传记的泛泛而论的风格,可以和现代西方最成功的传记相媲美。当然林语堂也借本书表达了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度理解和思考,关于中国书法、绘画、政治、宗教、哲学都有很精彩的论述。
“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每一个革命党在未得势之前,能表现出最大的力量与团结;但在既已得势,既已清除反对力量之后,则开始由内部的纷争而分裂,终至崩溃。在力图推翻别人时,人性中的精华发挥作用;在企图控制别人时,则人性中之糟粕发挥作用。
子由说:“有一件事你知道吗?你留意过没有,一日空闲长似两日。所以人若一生七十年都在空闲中过,他实际上等于活了一百四十年。这是求长寿最容易的办法。”
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这样人类就非灭绝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所以,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
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一个王朝若要不发生悲剧,若想保有此一王朝的权力,那些皇后则必须生一连串贤德多才的儿子、孙子、重孙子——但是这是无法保证的,是人间闻所未闻、经所未经的。天才不必然产生天才,英明之主早晚也难免生出庸弱邪恶的后代。国家的太平安乐,甚至历史发展的路线,完全要以一家遗传基因偶然的改变为转移。造物不容许某一家一姓将英才独占,所以路易十六不同于路易十四,乔治三世也不同于乔治二世。法国大革命和美利坚民主国之得以成功,要拜谢这两位法英帝王的神经质的头脑之赐了。
这个幸福的观点跟叔本华很像:“常以谓人之至乐,莫若身无病而心无忧。”
健康之道在于遵从合乎常识的几条简单规则。
说中国书法是一种抽象画,这种解释真是再容易不过。中国书法的问题和抽象画的问题,确是相似。在评论中国书法时,评论者完全不顾中国字的含义,而根本上就看作一种抽象的组合。说中国字是抽象画,只因为不像普通画那样描写具象的物体。中国字由线条和线条构成的偏旁所组成,具有无限的变化,而艺术原理则要求这些字之排列成行,必须排列得美妙,必须与同一行或其他行的字配合恰当。因为中国字由最复杂的成分所组成,所以呈现出构图的各种问题,包括轴线、轮廓、组织、对比、平衡、比例等项,尤其重视整体的统一。
艺术上所有的问题都是节奏的问题,不管是绘画、雕刻、音乐,只要美是运动,每种艺术形式就有隐含的节奏,甚至在建筑,一个哥特式的教堂向高处仰望,一座桥梁横跨,一个监狱沉思。从美学上看,甚至可以说“猛冲”“疾扫”“狂暴”等论人品的词,这都是节奏概念。在中国艺术里,节奏的基本概念是由书法确立的。中国的批评家爱慕书法时,他不欣赏静态的比例与对称,而是在头脑里追随着书家走,从一个字的开始到结尾,再一直到一张纸的末端,仿佛他在观赏纸上的舞蹈一般。因此探索这种抽象画的路子,自然不同于西洋抽象画。其基本的理论是“美是运动”(“美感便是律动感”),发展成为中国绘画上至高无上的原理的,就是这种节奏的基本概念。
这个运动上的节奏美的概念,改变了所有艺术家对线条、质量、表面、材料的看法。因为,倘若美是动态而非静态的,所有平直的线条和表面像工程蓝图的东西自然都不属于艺术的范围,而人必须寻求,举例说,树枝的折线与不平直的线条因为只有弯曲与转折线才能暗示生命与运动;只要笔的压下、微顿、疾行、偶尔的飞白泼溅,能细心并有意保存于纸上,则不难看出此种不平直的线条的生命力和运动感。在中国书法和绘画里,当力戒平直线条,除非另有必要,比如描画桌子的边缘,不得不直,这是基本的原则。结构的概念也随之改变了。倘若那些线面是僵直死板的话,中国艺术家是不能满足于此种静态的安排与线和面的对比的。因此要重视力量充沛的线条笔画,这便说明中国绘画技巧和其他形式的绘画之间的差异。
为了寻求富有活力的线条,中国书法家转向大自然。自然中的线条永远是暗示运动,且其变化丰富无限。在灵缇这种狗的平滑身上,天生是为了快速奔驰的,自有一种美;而在爱尔兰小型猎犬的多毛而粗短的线条上,则另有一种美。我们可以欣赏幼鹿的轻巧灵活,同时也爱慕狮子爪蹄巨大强劲的力量。鹿的身体美不仅在其调和的轮廓,也因为暗示了跳跃的运动;而狮子蹄爪之美是因为它暗示突然的攫取与猛扑,并且此种猛扑攫取跳跃的功能,才赋予了线条有机的谐调。谈到这类节奏之美,我们可以爱慕大象庞大笨重而不易控制的形状,蛇的蜿蜒蠕动的紧张状态,甚至长颈鹿瘦高细长的拙笨动作。所以可以说,大自然的节奏永远是含有功能作用的,因为其线条轮廓都是生长发展的结果,而且各有其用途。由于大自然这些丰富节奏,才磨炼出我们欣赏的眼光。中国书法家想在笔下运动上所模仿的,就正是这些自然的节奏律动,而也非中国感受力极为灵敏的毛笔不为功。有的笔画坚定而圆满,暗示狮子蹄爪的巨大力量,有的笔画暗示马腿的强壮有力、骨节嶙峋。有的点划要暗示清爽整洁,字也有方正的肩膊腰肢和支架,像端正的女人,正如中国艺术批评家所说如“美人头上戴鲜花”。有的模仿枯藤的美姿,藤的末端稳定而微微向上弯曲,复点缀以一些嫩芽小叶以求平衡对称。千万不可忘的是,那条枯干的垂藤的平衡,是自然而完美的,因为其末端弯曲的形状与角度,全以此长藤的重量、茎的支持力、在这边或那边残余的叶子的重量为依归的。
书中也有很多中国传统书画名作,唯一的遗憾是作者没有用母语写作,用他理应掌握最好的中文来呈现在中国人的面前,让我们看不到林语堂的风范,毕竟,翻译的再信达雅,也不过是经过别人咀嚼的二手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