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中国》

s2986219研究中国的书,出过很多,其中美国人写的不少。远的有在中国传教30年、说一口流利山东话的明恩傅(Arthur Anderson Smith)写的让人捧腹、又让人深思的《中国人的性格Chinese characteristics》,近的有JamesMcGregor的《十亿消费者》、何伟(Peter Hessler)的中国三部曲、Osnos的《Age ofAmbition》等等广为传颂的作品。美国人也曾深入研究过日本,知名著作有Ruth Benedict的《菊与刀》。

曾在二战期间在华生活过的费正清, 作为美国“头号中国通”,毕生50年研究中国,编著过《剑桥中国史》,出版过很多关于中国的著作。在其死后,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被命名为费正清中心,这本《美国与中国》是美国与中国70年代建立外交关系的参考书目以及以后制订对华政策产生了不小影响的著作之一,可见其经典。

[attachimg]1999868[/attachimg]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共分成3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19世纪前的中国,包括中国的地理、人文、思想、政治体系、朝代更迭等,介绍中国的总体情况与历史来由;第二部分讲的是自明清以来中国与西方的互动、清朝末期的危机、变革与覆灭、辛亥革命与国民革命,一直写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最后一部分说的是美中关系与新中国的当代史,第四版成书于1983年,因此内容截至70年代末粉碎文化大革命、邓小平掌权为止。

虽然题目是《美国与中国》,本书写作目的应该也是为美国制定对华政策服务的,但全书侧重点完全在于介绍作者对中国的洞见,至少80%都是有关中国的内容,只有很少的笔墨用于写美国对华态度及政治的变迁。因此,这本经典著作为了解中国提供了很好的第三者的视角,尤其是当代中国部分,作者以坦诚的笔触(说实话不少地方我很吃惊能翻译出来并以中文在大陆出版)举出了不少史实并给出了与国内大众接受的教育不同的分析。总体而言,该书言简意赅,不少地方你会为费正清的精辟而简短的大胆概括而吃惊,同时读者一定会被这个了不起的汉学家的谦虚态度而折服;资料翔实,引经据典,文笔清秀,翻译的还算可以,非常值得一读。

心得:1、汉字就是为了不让大众掌握知识、而是为了少数精英阶层垄断思想而发明和继承的;2、商人在中国社会永远不可能有高地位,永远都被视为当官的小兄弟、工具;3、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尊老抑幼、崇古贬今、重文轻武,决定了中国永远都重视稳定、不鼓励创新;4、中国传统重视道德而轻视法律,诉讼的决定最后都是集体重于个人(依法治国可能吗?);5、中国儒家传统不重视动手、实践,但道家为中国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6、蒙古人、太平天国的失败有一个共同点:只知道蛮干不知道联合其他势力、融入文化。。。

此条目发表在图书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