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项羽本纪》、《吕不韦列传》

01300000181099121381899312371

《史记》是大家上学时都在课本里学过的中国历史名著,为西汉时史官司马迁所作。我常把司马迁和司马光搞混;两个人都同一个复姓,也同是伟大的史书作家(后者为北宋时人,写出了300万字的《资治通鉴》)。司马迁个人生活更为不幸一些,在开始编写《史记》的第二年因为替李陵直言,被判腐刑(小弟弟被割掉了)。不过这虽然是他的不幸,也许是我们后世人的万幸,有可能他没有其他欲望了,把精力全放在能让他万世流芳的这个伟大工程上,从而编写出了这本巨著。

因为司马迁是史学家不是科幻小说家,他又生在西汉,《史记》写成于大概公元前91年,因此《史记》涵盖的历史时间要比覆盖1300多年的《资治通鉴》短的多,多是秦汉内容。

《史记》这本书分为几个部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其中本纪是写皇帝的,世家写的诸侯,列传是各种历史人物。汉朝时对项羽还是比较推崇的,认为“政由羽出”,因此虽然项羽没当过皇帝,仍然把他列到12本纪里。

《项羽本纪》比起其他章节也略长。很多人认为,《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杰出的一篇。我们熟知的很多成语,如“作壁上观”、“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竖子不足与谋”、“沐猴而冠”、“四面楚歌”、“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等等直接出自本篇。没有这篇,那么多以鸿门宴、霸王别姬为题材的戏曲、电影都无从谈起。

我个人以为,项羽最后的灭亡,充满了悲剧色彩,无非是小说家言,增加传奇性质而已;其实,越是把项羽写的有勇,就越突出其无谋;充其量他只是充当替刘邦灭秦、建立帝业的一块基石而已。

项羽杀掉了准确判断出其父将要失败的命运、在秦赵相持之际劝楚军坐收渔翁之利的卿子冠军宋义,是暴力驱逐智慧的先兆,还是建立威望的必须?

项羽坑杀了秦降军20万,残暴之至,却在鸿门宴那么好的机会放过了沛公,可见没有成事的大狠心;相反,本来贪财好色的刘邦,占领了咸阳后却秋毫不犯,被范增一眼看出这人实在是有更长远的打算,为成大事而放弃小的欲望,比不知道收服人心的项羽高了许多。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 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羽是如此虚荣,又如此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怎么有称王天下的胸怀和智慧呢?

看这篇时很少有人能不问这样一个问题,项羽的叔叔项伯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他提前把项羽灭掉刘邦的意图透露给了刘邦的军师张良;在鸿门宴上项庄舞剑要干掉刘邦时挺身而出,进场与项庄一起舞剑,时时以身体挡住刘邦不让项庄得手;项羽劫持了刘邦的家人想要杀掉他们时,项伯又劝住了项羽,保住了他们的命。项伯为什么要这样做?网上很多人写了长长的文章,说项伯是替侄子着想,因为不管怎么说项羽鸿门宴上杀刘邦都不合适;不过我不能同意:纯以结果来看的话,项羽最后的结局是兵败分尸,项伯却被刘邦封侯,得以善终,因此项伯的叛变行为是成立的,而他私通张良的直接原因是张良曾有救恩于他。

《吕不韦列传》这篇要短的多,也同样很有意思。关于吕这个人的生平,我之前在《吕不韦卖的究竟是什么?》这篇文章里有小结。总的来说这是个目光长远并苦心经营的人,从一个商人,抓住别人的心理(“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奇货可居做到国父(甚至有可能秦始皇都是他私生的)。

文中最后他自尽而死;如此一个有长远眼光、编出了《吕氏春秋》的人,会防不到这样的下场吗?他找个替身为他死,自己从此销声匿迹也不是没有可能。

此条目发表在历史, 图书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