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的前半生

《基辛格:1923-1968 理想主义者》(Kissinger 1923-1968: The Idealist),(英)尼尔 弗格森著,陈毅平译,中信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908页。

这是2015年出版的一部较新的基辛格传记。基辛格是犹太裔美国外交官,在德国长大,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开始虐待、驱逐犹太人时逃到纽约,后来参加二战打到德国,战后到哈佛上学并留校任教,逐渐步入到美国权力最高层,官至美国国务卿,倚仗美国强大的国力,影响了世界50年,直到今天。他结束了越南战争并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与尼克松一起承认了中国新政府地位,见过新中国各任总书记,直到今天能随时出入中南海见到中国最高领导层,直到现在的特朗普,美国各总统上任,见基辛格这个外交元老也都是规定动作。熟读各哲学著作的他著述颇多,之前这里介绍过他的《大外交》、《世界秩序》和《论中国》。

本书洋洋万言,共900多页,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基辛格45岁当上尼克松国家安全顾问前的经历。在作者看来,基辛格在哈佛这种象牙塔受的教育,又酷爱阅读康德哲学这种智力挑战,在真正接触权力之前,看世界都是理想主义的,本书书名由此而来。作者提到,还有下本《现实主义者》,应该在写作中,如果我是作者,我肯定会在基辛格升天去见康德后再出版。

也许我内心太阴暗,但并不完全同意作者的基辛格45岁前是理想主义者的观点。诚然他大学和第一段工作经历都是哈佛这样的名校,带着黑框眼镜的教授也非常容易给人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的印象,经常提到价值观、信念,不唯物,对各界政府的外交政策也颇多批判,但作为一个从纳粹暴政下逃出的犹太人,活下来、活得更好是最基本的哲学原则。他天资聪颖,喜好读书,(好像非常爱一边看书一边咬指甲);写文章是一等一的好手,善于总结、与人交往,让所有见过他的人都对他的智慧有着深刻印象;年纪轻轻就在军中因为擅长谍报工作扬名;在哈佛30多岁就开始接触白宫,40出头已经代表美国与苏联、法国人一道想方设法说服越共结束战争了。外交官的天性决定了他说话从来慎重、隐晦,不留把柄,既为纳尔逊 洛克菲勒效劳(与其说他认可洛克菲勒的贵族气质与治国理念,不如承认豪宅、支票的现实说服力,当然还有美女的诱惑他也一贯来者不拒),也在尼克松召唤时不费吹灰之力转眼入阁。在我看来,他更多地是一个两面三刀的墙头草。从来没有经历过选举,一直都在为权力中心服务,只需要照顾好几个人就好。某种意义上说,作为外交官他也是一个技术干部,技术人才是各界政府都需要的。这也是民主国家的政客常为人诟病的地方:谁知道他们的建议是真正考虑国家利益的,还是为了自己往上爬、得到更大的权力的私利呢?他的核武器立场,看起来更像一个战争贩子。而且,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有那么轻松就转变的过来的吗?基辛格自己那么崇尚制衡,这样的人唯实力是瞻,会是理想主义者吗?

话说回来,基辛格是当代最聪明的人之一,他的书都很值得读,他的奋斗也值得我们学习。书中也披露了如古巴导弹事件(作者一言以蔽之:肯尼迪是拿土耳其的导弹换了苏联在古巴的)、抗美援朝(之所以和谈是因为美国告诉中国,如果不停手就往北京扔核弹)、越战(美国的确是君子,即使狼狈到那种程度,也没有往河内扔原子弹)等很多上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外交大事内幕。本书作者是英国知名作家,原著史料充足,写作质量一流,翻译的也不错,想多了解基辛格的朋友推荐一读。

某种意义上说,外交就是做生意,就是交易,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能露出自己的底牌。基辛格可谓是外交官中的翘楚。不过,即使能量如他,也未能说服中国政府接受Google回到中国。

不久前网上曾有传闻,说基辛格挂了,后来马上就有95岁的他当天在新加坡参加论坛并发言的消息辟了谣。他还能活多久?他会活着看到中美开战吗? 

发表在 历史, 图书 | 留下评论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法

一年多前我老年得子,觉得儿子是这辈子发生在我身上最美好的事情 。前几天网上看到这本适合0-3岁孩子的育儿书,买了下来。

书中的观点是,不仅仅是语言,孩子的各种学习能力都很厉害,像一个强力海绵,能吸收环境中的各种影响,因此当我儿子身边的人唱歌走调,或者举止粗俗时,我会非常难受,有种辞职陪孩子的冲动。

还学到的一点是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非常强(本书作者是在法国和德国生活和工作的一对中国夫妇,有着足够的外语背景)。的确,我在说意大利语或法语时,儿子总是很奇怪地看着我,并不由自主想模仿。我要多用外语给他讲故事。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刺激就是父母要克制自己的功利心,孩子是我们的,也不是我们的,ta是独立的一个人,要尊重他。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独立的发展。

本书并没有很综合地介绍蒙台梭利,网上查了一下,玛丽亚 蒙台梭利果然是个意大利人,儿童教育家,还是意大利第一个女医生,创立了Casa dei bambini(儿童之家)和蒙台梭利教育法。其精髓是世界在不断变化,我们能教会孩子的,只有对变化的学习和适应能力。一些名人,如比尔 盖茨、亚马逊创始人Jeff Bezos、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都是蒙台梭利法教育出来的。这种育儿法的主要特征有:

  • 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
  • 给予儿童自由的选择权
  • 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 混合年龄教学
  • 着重智慧和品格的养成
  • 尊重儿童的成长步调,没有课程表
  • 教师是一个引导者
  • 配合儿童的环境及丰富的教具
  • 摒除奖惩制度
  • 注重日常生活教育及感官教育
  • 注重本土文化及跨文化教学

蒙台梭利教育法非常注重观察和接纳,从这一点上说,很接近Carl Rogers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全书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夫妇两人理解的蒙台梭利方法,后半部分是按孩子年龄分的具体蒙台梭利家庭教育方案。两人育有一女,有理论又有实践,从观察、饮食、睡眠、游戏等等角度,举了很多例子,阐述他们的家庭教育方案。可以借鉴。

发表在 图书, 教子 | 留下评论

400多年前的西班牙智慧

《智慧书》(Oraculo Manual y Arte de Prudencia),(西班牙)格拉西安著,张广森译,中信出版社2018年9月版,306页。


《智慧书》是17世纪西班牙修道士格拉西安的修身齐家治国之书。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推崇,还把它翻译成德文,认为本书是人生伴侣,时时需要(的确,在叔本华的人生观里可以找到格拉西安的影子)。西方也有很多人把它与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比较,君主论是政治较力的厚黑学,讲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本书还是强调自身的正直与道德、自律的,“爱人以求被爱”,是在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基础上的做人原则、行事风格。该书开篇和结尾说的很明白,本书是圣人之道。当然作者的箴言里也有“事情不成,拉个垫背的”、“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可以说一套做一套”这样的句子。


本书中文版出过不下10个版本,我看的是张广森老先生的译本,为追求文雅有时反倒增加了理解的难度,99lib.net网站的辜正坤版本更直白一点,当然,那个译本也是集体智慧。


鸡汤也罢,成功学也好,只要是经过时间检验、经过脑子的真知,总有可借鉴之处。


本书是语录体,共由300句箴言组成,没有主线,前后有重复,以下是我的一些概括:

自身修养

勤能补拙。

记住:时时都有人在盯着我们。

不要说人坏话。

自省自知,知道自己的长处并发扬光大。

训练自己的判断力。接受现实要趁早。

理智,控制情绪,不冲动。

自治以从容冷静对待万事。

不要向命运低头,否则命运会更加不堪忍受。

行动宜速,享受宜缓。做事要先分轻重缓急。

处世

被感激不如被需要。给要慢慢的给,不能一下子满足。

不要等需要别人时再做想着改善与ta的关系。

与比自己强(美、聪明)的人在一起,只能做陪衬、绿叶。

不要顶撞别人,人多处不要逆众而言。

观察、研究别人的喜好和弱点。抓住对方的需求,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

结果说明一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遇事要深思熟虑。

既要人知,也要让人知而不透:不能让人知道自己的极限和痛点。被人看透了,也就不再被人瞧得起了。

远离笨蛋。

慎重交友。

少说话(有些话不出口反倒更有分量),含蓄沉稳,不轻易表态,与人注意保持距离话不要说满;事成之后再声张。言辞要小心斟酌,行动要注意方式方法。

跟别人说自己是管不了自己的标志。说一套做一套没关系,关键是符合什么利益。

交友的要诀是付出真情。每天联系一位朋友。

如果你想卖东西,有时候需要告诉买家,该物只卖给识货的内行。正式做某事前,放出风声是测试后果的一种方式。

礼仪不能忽视也不能过分讲究。过于在乎面子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爱惜自己的名誉。

过分殷勤是一种欺骗。从来不反对你的人只关心他们自己。阿谀奉承应该远离。轻易被人打动是肤浅的表现。

勇于、敢于观察。

非礼勿听,非礼勿视。

该装傻时需装傻。

不要让人以为自己好欺负。该露锋芒时也要出手。

要讨人喜欢。尊重不是强制来的,要以理服人。

万事要留一手,给自己留后路,留余地。


官员的自我修养

要明白很多时候别人尊重的不是你本人,而是那个职位。

要与别人保持距离,不能整天嬉笑(人最大的缺点就是显露其为人。一旦被发现其非常世俗,一个人就不再会被视为神)。

在其位就要谋其正,干不好赶紧滚蛋。

当官的唯一好处是能干更多好事。

要德高于位,而不是德不配位。

在自己的领域,要像皇帝一样自信、大度。

知人善任,用比自己聪明的人。 

发表在 图书, 自我成长 | 留下评论

200年前关于民主的思考

《论美国的民主》下,(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500页。

本书写于上册出版5年之后,比起上册是作者刚刚访美归来,满腔著作等身、平步青云的热血,下册在仕途不得意的背景下更多了对美国政治、社会的回顾和分析,对美国方方面面的特点和民主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思考,提出来自己对民主集权走向的担忧,以及跟欧洲当时政治走向的比较。书中很多洞见和预测至今仍然有效,非常惊人。

看一看拉斯基酸酸的对背景的介绍和评论,可以理解,托克维尔书中所写的,部分是他自己头脑中的乌托邦;的确,人非圣贤,怎么可能能在短短9个月内就完全摸透一个国家呢?即使敏锐如托克维尔,但他当时毕竟只有25岁啊!

很多评论家说托克维尔是孟德斯鸠的继承人,的确,本书中可以看到很多《波斯人信札》类的比较。

托克维尔还著有一本非常有名的书,《旧制度与大革命》,前面也有过介绍。

科学方面,美国人重使用轻理论:“在这种熙熙攘攘、利害冲突频仍、人们不断追求财富的环境下,哪里有必要的安静供人们进行深刻构思呢?当你周围的一切都在活动,而你本身已被裹进席卷万物的激流,并且每天都漂浮在这个激流之上的时候,你怎么能停下来思考高级科学呢?”

对美国的文学也有深刻的预见,直到今天,美国的畅销书仍然是满足消费者感官刺激需求的消费品。

妇女工作的重要性:

在法国我听到过一句话:tous les metiers sont nobles. 没想到这话来自Tocqueville。所谓自食其力者值得尊重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中国现在是不是需要宗教来约束一下我们的道德底线?

近200年前的中国已经躺枪。200年后的现在的中国,还在抄,抄的起劲,抄的上瘾。

下面这一段,不是我们今天社会的真实写照吗?振聋发聩!

集权的下一步是战争

一些对人性的观察: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民主颂歌《论美国的民主》(上册)

首先抱歉,这篇书评有点长。不过好的东西,没有不需要付出的;花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就越珍惜。

有些事跟我们其实关系很大,我们都坐在这辆公共汽车上,如果不关心,漠然处之,以为只是别人的事、神仙打架,也许哪天一瞬间就长瞑江底了。

今天看完了无数书单上出现的、19世纪30年代写成的名著《论美国的民主》(上册),法国人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561页。

托克维尔是个奇才,去美国总共9个月时间,30几岁就写成此书,名声大振,随即入选为法兰西院士。这是法国文人的最高荣誉。

本书对当时美国对政治体系做了全面介绍。那时候美国还是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国家,从英国独立出来不久,宪法和三权分立确立才几十年的历史。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曲嘹亮的民主颂歌。作者认为,人类社会就像浩瀚大海,纵有风浪,归根结底整个海面还是大部分时间是归于平息的;亿万众生也应该平等共处才对。作者眼中,民主虽然修修补补,小变不断,但其核心方向是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民主是真正能使国家强大的制度。

作者这一段说的极好:

你要求社会及其政府做些什么呢?对此,是需要加以说明的。

你想使人的头脑达到一定的高度,让它以宽宏大量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吗?你想让人们对物质财富产生一种鄙视感吗?

你要养成和保持坚强的信念吗?

你要使风尚高雅、举止文明和艺术大放异彩吗?你向往诗歌、音乐和荣誉吗?

你试图组织一个民族对其他一切民族采取强力行动吗?你打算创办伟大的事业,而且不管成败,使其名留青史吗?

假如你认为人生在世的主要目的就是如此,你就别要民主政府,民主政府肯定不会把你带到这个目的地。

但是,假如你认为把人的智力活动和道德活动用于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和创造福利是有益的;假如你觉得理性的判断比天才更对人们有利;假如你的目的不是创造英勇的美德,而是建立温良的习惯;假如你喜欢看到弊端少造成一些罪孽,而且只要没有重大犯罪,你宁愿少见到一些高尚行为;假如你以在一个繁荣的社会里生活为满足,而不以在一个富丽堂皇的社会里活动为得意;最后,假如在你看来政府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使整个国家拥有尽量大的力量或尽量高的荣誉,而在于使国内的每一个人享有更多的福利和免遭涂炭;那末,你就得使人们的身份平等和建立民主政府。

紧接着的这一段更触目惊心:

美国总统其实权力处处受到制约:他可以制定法令、签订条约,但必须经过参议院批准才能生效;他可以提名官员,但也必须经过批准(即使到今天,特朗普提名的官员也要经过参议院批准)。美国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设计真是高明。参众两院互相制衡的设计也非常聪明。特朗普的一些政令,法官也能否决。

作者眼中,人的素质(书中三番五次提到的moeurs,翻译成民情,我理解用素质更合适)、法制、自然条件是实现民主的三个主要条件。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不断提高民众认知水平才能保证他们做出好的选择,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辩论也极端重要,真理越辩越明。言论自由是民主的基石。

民主是以平等为基础的,人民是真正的主人,穷人说了算,领导人不能太拿自己当事儿,只是个几年就被选下去的管理者,权力有限。中国讲了几千年的孔夫子,尊卑、等级,恐怕这个平等的概念不容易实现。看完了此书,心中暗自叹息,如果书中观点正确,中国永远超越不了美国。

美国的民主也是以底层(乡镇)自治为基础的,核心理念是每个人是自己利益的最佳裁判、保护者,不需要别人来管;而公共事务则需要群策群力干好。作者不认为任何中央政府能全知全能到照顾好一切方面和细节。 

当然,作者指出,即使是近乎完美的美国民主也是很多缺点和巨大隐患的,法律太朝令夕改,黑人奴隶制也是个大炸弹。有关多数的暴政:要切实注意保护少数人的权益。

托克维尔的政治哲学里,力量是至关重要的,国家只有联合起来(在美国是联邦,欧盟后来也是借鉴了这个才联合在一起的吧?),才能生存。

美国各州之间相互独立,各自的事各自说了算,不内斗,大概也跟美国是个年轻国家,历史很短,各州之间没有什么积怨有关系吧?

有意思的是,21世纪的今天,黑人在美国的下场比印第安人好,上一个总统是黑人,而印第安人已经近乎绝迹,被更高的文明淘汰殆尽;所谓顺我者昌啊。

加拿大也是联邦,也地广人稀,为什么不如美国?托克维尔虽然是法国人,不过对法国是很批判的;他认为跟英裔美国人比起来,法国人不够上进,不够坚定,喜欢享受,不讲平等,在美洲失去了大片殖民地,而且没有前途(包括加拿大)。当然他对英裔美国人的认识也是清醒的,他犀利地指出,这是地球上最贪婪的一群人,为了把印第安原住民赶尽杀绝无所不用其极。我之前在加拿大的女朋友说过,蒙特利尔是堕落的一座城市(她很聪明,后来去了多伦多)。

书中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是,及时、温和的反馈、提醒与修正,比等很久再给很严厉的惩罚要好的多。

作者的文笔极棒,条理清楚,可以说字字珠玑,妙笔生花,虽然是纯说理性的大部头,但读起来让人很享受,对人性的深刻分析和对未来的准确洞见让人受益匪浅,董果良翻译的这个版本也很赞。我很遗憾现在才看这本书。 下周看下册。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