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动乱岁月》1随想

《白宫岁月》和《动乱年代》中,基辛格都对他的上司、美国总统尼克松着墨甚多,他对尼克松的评价是,这个美国总统非常有才华,能做出非常聪明而又勇敢的决策,不自信但却急于求得别人的认可,甚至揽功;敏感多疑小心眼,不信任他人,挑拨手下去斗;从来不直来直往,说话下命令都是拐弯抹角。给一个自卑的领导干的确不容易。我见过一些非常聪明的人,他们的自卑是明显的,浪费了他们自己很多精力,也是可能被别人利用的短板。书中提到,尼克松生日是5月27日,和我一样是双子座,我是这样的领导吗?我的下属们信任我吗?

今天学意大利语,其中星座部分,讲到双子座是这么说的:

Gemelli(双子座)

Intelligenti e indipendenti, ma anche irritabili e nervosi. Hanno molti interessi intellettuali, ma vivere con loro non e facile.(聪明,独立,但也易怒、紧张。有很多智力方面的兴趣,但难于相处。)

水门事件:一个小官司带来的烦恼是无限的,能把一个团队拖垮。尼克松的悲剧是谨慎小心可以避免的吗?他当时刚刚大幅度优势再次当选总统,为什么又转眼间被当成毫无道德底线的黑心政客?如果我是尼克松,事件发生时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灾难?

看酷爱哲学的基辛格的著作时,非常享受的一点是,通过理解他对一些复杂问题的阐述,也提高了我分析问题以及表达思想的能力。

这本书国内80年代出版过,现在已经不再版,买不到了,感谢网友gtnnn扫描给我的PDF。下载在这里:

我这本书完全是在电脑上看的。通过看它,我发现电脑看书的好处:可以随时把感想记下来;也可以即时回复电脑上的邮件。

还可以随时截屏:

这个是他新任国务卿时对美国国务院架构的改组:

#metoo:

前不久网上看到一个北朝鲜演奏西洋古典音乐的视频,看基辛格的描述,我们中央乐团当年的表现好不了多少: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Mundus Vult Decipi 《魔山》

《魔山》,(德)托马斯 曼(Thomas MANN)著,吴学颖译,新星出版社2014年3月版,762页。

我慕名买了这本书很长时间,不过看了个开头一直没读下去。今年的计划之一是少看垃圾,至少看10本好书,因此终于花几天时间看完了这两本皇皇巨著。

托马斯 曼是德国20世纪最牛的作家之一,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思想进步,因为批判纳粹对德国文化的破坏而逃离德国,加入美国国籍,之后写了一些书攻击纳粹。本书写于1924年。

本书以主人公年轻德国人汉斯 卡斯托普的经历视角为主线,描写了20世纪初一战前夕瑞士达沃斯山上一家结核病疗养院的故事。情节不复杂,也没有什么繁复的叙事结构,但作者高明的一点是在叙事中,通过书中人物,表达了很多哲学观点,涉及了人生的很多方面,如工作的意义、荣誉与羞辱(书中一个观点是羞辱也能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好处)、疾病的意义、爱与性、时间的意义、战争、物质与精神、人与世界、共济会与耶稣会、二战前的国际形势等等方面,可以说内容非常广泛,恨不得含天盖地、无所不包,某种意义上深不可测,这也是我喜欢这书的原因之一。人除了物质上的生存外,毕竟有着复杂的精神追求。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魔山吗?

由于跟结核紧密相关,因此感觉所有搞结核的人都该读一次本书,看看100年前欧洲是如何对付这种顽疾的:疗养、饮食、手术、诊断、影像等等细节庞多。肺结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疾病,当年杀伤力极高,今天差不多已被攻克,没有那么恐怖了。当然,我国的结核分枝杆菌携带者还有好几亿,多重耐药结核情况仍然严重。达沃斯小镇今天的主要功能也由疗养院转移到了包括世界经济论坛的国际会议。

前几年意大利导演索伦提诺拍了部名叫Youth电影,故事也发生在瑞士的疗养院内,虽然没有本书深刻,不过也值得一看。

说到电影,托马斯曼的另外一本小说《Death in Venice》也有电影版,讲的貌似是作曲家马勒的故事(电影一开始的背景音乐就是马勒的交响曲)。

Original Cinema Quad Poster – Movie Film Posters

本书可以说是一种“病态文学”,疗养院里包括主治医师及助手,几乎人人都有病,深刻探讨了疾病这个话题。疾病教给我们什么?我们人人都有病吗?病让我们聪明了吗?(书里的一个观点是笨人健康平凡,而疾病能把人变的高雅聪明,超凡脱俗;当然另一个对立观点是疾病是羞辱,病人是行尸走肉;还有一个说法是疾病是内在情感需求未得到满足的外在表现;甚至说疾病是生命一种放荡而反常的形态,而反过来看生命或许只是物质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肉体上的疾病会连带拖累精神),的确普鲁斯特、尼采这些人都是常年疾病缠身。我个人的观点是,人当然不可能100%健康,(我自己也做不到),不过不时的病痛的确对精神状态有影响,时时提醒人健康的可贵(当然我没生过大病,没有书中的那种体验)。说病态还包括山上的颓废、消沉、堕落的文化,说本书是对刚刚过去的一战的思考,应该是台粗略和简单了一点。

我前天在健身房测的,只有84分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涵盖广泛的巨著,作者的知识面非常惊人(文中很多地方是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等不同语种),值得花时间研读,绝对有资格候选今年10佳。可惜的是,原文文笔应该非常优美,不过这个版本翻译、编辑的一般,不时能看出有错误,有些糟蹋了这本内容广泛的巨著。


本文发于德国的法兰克福,也算是对托马斯曼的纪念。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基辛格的哈佛博士论文《重建的世界》

《重建的世界》(A World Restored),(美)基辛格著,冯杰音、唐良铁、毛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427页。

本书是基辛格的博士论文,是基辛格第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在这本初期作品中,虽然作者略显稚嫩(当然也可能是翻译水平的原因),但他的文笔风格已经开始显现,全书论述不多,甚至厘清局势发展的细节都有难度,大多数是他对人物的分析和事态的解读。

本书讲述的是1812年到1822年10年间的欧洲外交史,以奥地利首相、外交部长梅特涅为核心,另外也涉及到了英国外交部长卡斯尔雷。主要讲的是两个人在拿破仑末年及之后,构建欧洲均势局面的努力。当时欧洲几个大国(俄国、英国、普鲁士、奥地利等)各自心怀鬼胎,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能取得最大利益的,肯定是外交高手,而书中的梅特涅就是这样一个滑不溜手的老狐狸,同样,卡斯尔雷也是根据自己利益可以对自己过去的言行非常健忘的职业外交家。

基辛格在德国出生,所以梅特涅某种意义上也是他的祖先。他对梅特涅的追捧,也有一定的民族主义背景。如果我们来找一个自己历史上的伟大外交家,39年不倒,完全主导外交政策,你会选谁?神话中的卧龙先生?

很少有人知道,那些自以为很精明的人是多么容易被人利用……只有完全诚实的对手才很难对付。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

屋大维传

《奥古斯都》(Augustus),(美)约翰 威廉姆斯1972年著,郑远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374页。

这是我在假期期间看完的第2本书。作者另外还有本书前两年出了中文版,《斯通纳》,但《奥古斯都》这本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成就比《斯通纳》要高一些。

这书写的是古罗马帝国皇帝屋大维(也即奥古斯都)的一生,用的是书信体(其实不仅仅有书信,还有诗篇、会议记录、日记等等体裁),因此可以说角度非常丰富,竭力多方位地刻画一个有血有肉的王中王形象。这众多的形式,和主人公的传奇故事,很容易让人想到科幻小说《沙丘》(沙丘写于60年代,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奥古斯都的雕像在意大利有很多,这是我在都灵Palatino门拍的

古罗马帝国的历史,包括奥古斯都的事迹,在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中有比较详尽的介绍。这个身体孱弱的小个子1在恺撒被刺死时年仅18岁就临危受命,后击败马可 安东尼、塞克斯图斯 庞培等所有敌人,称雄古罗马帝国,给帝国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其治下帝国繁荣昌盛,自己也活了76岁。因为他的功业,现在意大利语、英文里的8月(Agosto/August)即来自于他,一如7月(luglio/July)来自于恺撒(Julius Caeser)。

总结一下今年的阅读:总共看了60几本书,其中获益最多的有:《资本论》、《论美国的民主》、《白宫岁月》、《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黑天鹅》、《道德情操论》。

按理说,越看书应该越有修养、宽容,我非常难以容忍别人和自己身上的缺点,一点也不愿意将就。没有人喜欢政治,尤其是自己是政治的受害者的时候。看书的人有精神上的洁癖,是完美主义者吗?还是我本性刻薄?要么是我看的书还是太少? 

发表在 历史, 图书 | 留下评论

浮世画家

《浮世画家》,石黑一雄著,马爱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258页。

这本小说是我在假期期间一天看完的石黑一雄的另一本(之前介绍过《远山淡影》、《被埋葬的巨人》、《小夜曲》),讲的是二战后一个日本画家的反思。

如石黑的其他书一样,本书写的也是人类的选择性记忆,书中所写,只是主人公回忆时的一厢情愿的扭曲,并不一定是事实,因此需要动脑去猜。这是阅读石黑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是其作品的魅力之一。同其他作品一样,本书的用词直白,但细节涉及了男权社会、师徒继承与叛逆、反美情节等等很多方面。 

发表在 图书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