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为何而活

《活出人生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美)维克多 弗兰克尔著,吕娜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204页。

作者弗兰克尔生于1905年,死于1997年,活了92岁,二战期间生而不幸为犹太人的他和家人被送到集中营,九死一生,但最终活着走了出来。他的父母、妻子、兄弟没有那么幸运,都死于集中营。在二战前他就是维也纳一家大医院的心理学主任医师,战后因出版本书,并创立“意义疗法”闻名于世。

这本书在西方名气比中国大,美国很多书单都把他列为必读书目,大概是因为中国人经历了文革等等太多的人间地狱,感受同样的深,如果不是更深。

本书分成两部分,前半部是作者的集中营回忆录,夹杂了一些集中营众生的心理观察和分析,后半部是作者所创的“意义疗法”理论要点。

他的集中营生存之道:活下去!

集中营这样的地方,毫无尊严,生死很随机,想找点活着的意义不容易。恐怕每个经历过集中营的人都会自问,这一切的苦难,究竟是为了什么?Frankl是如何挺住,坚持下来,死里逃生的呢?我总结一下作者在书中的求生经,有以下几点:

对内自律,自我管理:接受苦难,把它看成生命的一部分,命中注定。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一切还有机会,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延迟满足感:面包分几次吃而不是一次吃完。要有一点独处的时间。留点时间欣赏自然中的美。精神状态好,有点小幽默。对外:刮胡子,腰板直,干活有力气(至少装的有力气)。要对大人物有用,作者自己就因为曾为囚头儿提供建议而屡次得到照顾。中庸:不要太出人头地,不要太显眼。

作者总结,活下去的目标可以有三种:1、干成某件事(投身事业)2、对某人的爱 3、经历、克服、战胜痛苦。赫拉利说,只有痛苦是最真实的。

意义疗法 (Logotherapy)

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说过,意义是虚构的,是人给自己讲的故事,但并不影响对人的效果。从本质上讲,本书和“意义疗法”都肯定了精神对人的生存的重大作用。想活下来,物质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全部条件。(“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尼采)人是靠意义活着的动物,一生都在追寻探索自己生存的意义,并自我实现(马斯洛需求理论)。这种追寻带来紧张,打破平衡,带来责任感,但这是好事情。人需要折腾。闲不下来的人,其实是工作和习惯的奴隶,并不一定找到了自己的意义。不必怜悯老人,因为他们都已经历过,他们的意义已经实现。每一次不要想着还有下一次,最好一次成功。改变不了环境时就改变我们自己。(人是可以习惯任何事物的种群。陀思妥耶夫斯基)。人是可以有选择的,可以行善,也可以做恶,环境艰难时,正是看出一个人本色的好时机。这个人字是大写的还是小写的,活成自己追求的样子,人人都可以做主。

有时候太追求什么反倒得不到,分心就好了。(这个地方,像其他同时期的美国心理学家一样,作者举了不少性功能方面的案例,看来大师们都乐于指点女病人迷津)。

“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而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希望你们的一切行为服从良心,并用知识去实现它。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当然是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注意,我说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后!正是由于这种不关注,成功将降临于你。”

这本书是我在看丘吉尔二战回忆录时间歇看的,洋洋千万言的回忆录,可怜丘吉尔一个字也还没提到集中营。

此条目发表在图书, 自我成长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