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今天的警钟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Die Welt von Gestern: Erinnerungen eines Europäer)。这是奥地利作家斯蒂凡茨威格写的回忆录,以他的个人经历,回顾一战前的欧洲各国(奥地利、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等)一直到二战开始时的社会、文化的变迁。这本书终止于二战开始时,后来我发现,他1942年和老婆一起自杀了。也算是忠于自己的信念,用最高代价践行了!
作者对战前、一战、两次大战中间和二战的社会习俗、人们的心态观察比较看的出,战前社会是保守的,和平的,繁荣的,但一旦接触战争,所有一切都改变了。整个社会都沉沦了。他是和平主义者,反对战争。时代好了,人越大胆就越容易成功。人只是环境的产物。要顺应大时代。时代不好,人再怎么努力也是无助的。说到底,老百姓想和平,想繁荣,想平平安安地过日子。哪个叫嚣要打仗,就让他以身作则,全家上阵好了,不能剥夺他的为国捐躯的荣光。这种人无非是为了满足他那一点可笑、莫须有的荣誉感、要那一点可怜的面子、彻头彻尾只顾自己不管千万民众的自私,鼠目寸光愚蠢到根本看不到战争的恐怖。核武器这种反人类的东西也有必要全部销毁。
茨威格生在一个犹太富豪之家,自幼喜爱文学(他认为犹太各阶层都敬重知识,而不仅仅是赚钱、拜金),年纪轻轻就崭露头角,后逐渐成名,结交了很多欧洲文艺界名流。他自认晚熟,做很多事情时都告诫自己,这件事不是真正作数的;当别人娶妻生子在社会上向上爬时他却一直自认年轻人(我年轻时也不太喜欢琢磨买房、买股票、怎么往上爬,玩那些势利的游戏)。
他成名后曾经热衷于收藏名流们的手稿,其中不乏稀世珍品,如莫扎特的初稿,拿破仑签署的文件,达芬奇、海顿、歌德、马勒的手稿等等。他在书中也写到了很多和知名人士交往的经历,如弗洛伊德、罗曼罗兰、高尔基、与理查德施特劳斯合作歌剧,很多今天看起来的巨星,在他书中只是一笔带过,比如说带萨尔瓦多达利去见他极为推崇的弗洛伊德。
我看过作者《人类群星闪耀时》,作者比较知名的另外一本书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时候看上大学的哥哥往家里拿的书有一本叫《永不安宁的心》,貌似也是他的,觉得作者文笔很好。关于写作,作者的心得是要轻快流畅,注意文字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让每一页都充满高潮,让人想读下去,尽最大可能删减掉一切不相干的段落和句子。这书中文版徐友敬翻译的也不错。
书中金句:
作家是人类一切人性的维护者和保卫者。
作者始终是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战争一开始我就不相信什么“胜利”,纵然仗打胜了,那也要付出巨大的牺牲;胜利也补偿不了牺牲。
任何形式的权势都会使一个人变得冷酷无情;任何胜利都会使全体人民思想麻木。
生存,继续活下去。
人的每一个姿态无不显示出一个人的风格。过于注重仪表的多样化,那么内在的诚恳、自由和无忧无虑就消失殆尽。
我也时常有这样的感受:在每个艺术家的心中都隐藏着一种莫名其妙的矛盾:生活十分坎坷的时候他渴望安宁,可是当生活十分安宁的时候,他反而渴望坎坷。
是不是似曾相识?下面一段是作者在流亡中,各处都向他索要证件、填各种表格时的抱怨:凭着天性我一直感觉到,人是客体而不是主体,所以没有什么权利,一切都是官方赐予的。生活中现在的人们不停地受盘问、登记、编号、检查、盖章,没完没了,就是今天,我,作为一个出生在自由时代、不接受教训的人,作为一个梦想的世界共和国的公民,我一直觉得护照上加盖的图章犹如犯人脸上的烙印;每次盘问、每次检查犹如一种侮辱。我知道这些是小事,一直是些小事,那是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比货币价值跌落的更快的时代里的小事。
此条目发表在图书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