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思不持久,外功永流传

《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Ideas: a history from fire to Freud),(英)彼得 沃森(Peter Watson)著,胡翠蛾译,译林出版社2018年出版,1276页。

《思想史》,这本书是我看的彼得沃森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之前介绍过的《20世纪思想史》,这本书可以说把20世纪之前的人类思想智力、人类大脑里发生的一切进展、人类一切知识做了个总结,从主题来看非常宏大,但总的来说作者做的还不错,对各种思想、科技、艺术发展,包括心理学、宗教、人类学、等等各种学位,总结的言简意赅,一针见血,每每说到点子上,我也学到很多知识,了解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写的很好,翻译的也不错,是一本好书,虽然很厚,但我还是那个观点,好的东西不会轻易到手。

书里也提到了中国对人类思想的贡献,可以说贡献不是很多,不管是古代、近代、现代。4大发明的确有提到,但中国并没有用好,从明朝乃至宋朝之后被欧洲超越,大大落后,为什么?

全书的结尾是对全人类截止1900年的思维进化的思考,从“人类所有的哲学思考都是对柏拉图的注解”这话出发,讨论了人类一方面是向外探索、科技技术革命,一方面是向内心深挖,思考什么是意识,什么是自我这些问题,所有的艺术、情感、自我、意识,其实在作者眼里都是一场空,人类对外的研究和征服小有成就,而对内则毫无进展(书尾通过很多人的研究指出弗洛伊德不过是个骗子)。

原文如下: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曾有个著名评论,说西方思想史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在我们漫长旅程的最后,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不管怀特海是出于修辞效果还是语带讽刺,他充其量只说对了一半。在思想领域,历史由两大主流构成(我在此处过于简化,不过所谓“结语”必然如此)。从过去到现在都存在着一部“外部”的历史,它与人类之外的世界有关,与亚里士多德式的观察、探索、传播、发现、测量、实验和操纵环境的世界有关,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科学的物质世界。尽管科学探险难以沿着直线前进,偶尔才取得零星的进步,甚至连续几个世纪遭到宗教的阻挠或阻碍,但总的来说,这场探险应被视为一项成就。几乎没有人会质疑,世界的物质进步或其大部分进步是有目共睹的。这种进步在20世纪还在加速继续发展。

思想的另一主流是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即人类的灵魂和/或第二自我,与亚里士多德式的世界相对,我们或可将此(用怀特海的方法)归为柏拉图式的世界。这条主流本身可划分出两条支流。首先,人类的道德生活,包括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共同生活的发展方式等等,取得了确定无疑的成功,至少有着显著的积极效果。历史从教皇或世俗的专制制度经过封建制度到民主制度,从神权统治过渡到世俗社会,这些广泛转变显然为更多人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成就(当然这是就总体而言——例外总是难免的)。前文已经描述了这个演变过程的不同阶段。虽然世界各地的政治和法律安排方式各有不同,但是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政治体系和法律体系。他们的公正理念都远远超越了我们简称为丛林法则的概念。举个例子,在诸如竞争考试这类体制下,公正理念超越了纯粹的刑事或法律领域而延伸至教育领域中。如第32章所见,即使是数学形式之一的统计学,有时也得益于公正而促进了自身发展。尽管与物理学、天文学、化学或医学的成就相比,正式的社会科学成就有限,但是社会科学本身的演化就是对政治党派性质的恰当改良。这一切都应视为(可能是确定的)成功。

最后一个主题,即人类对自身和内心世界的认识,被证明是最令人失望的。有些人,或许很多人,会反对这个观点,认为艺术和创造史的大部分是关于人类内心世界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看法毋庸置疑,但同样,艺术并不能阐明自我。它们经常试图描述自我,更具体地说,是描述无数情况下的无数个自我。但在当今世界广受欢迎、而且主要关注“内心世界”和自尊(不管误导性有多大)的弗洛伊德学说和其他“深度”心理学显然进一步肯定了上述看法。假如艺术真的取得成功,人们还会求助于这样的心理学和这些审视内心的新方法吗?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显著的结论,那就是不管人的主体性有了何等长足的发展,艺术发展何等巨大,小说地位如何提升,也不管各式男女如何设计许多表达自我的方法,历史上人类对自身的研究依旧是人类知识最大的失败,也是人类试图探究的领域中最不成功的部分。结论的正确性毫无疑问,因为多少世纪以来持续不断的“内心转向”已经表明了这一点。这些“内心转向”不像科学界般会以累加的方式,把前一个转向作为基础,而只是随着前一个转向力量衰减或消亡,新的转向取代旧的转向。柏拉图误导了我们,而怀特海也是错误的:思想史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主要得益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遗产而非柏拉图的思想。”

你同意这个论点吗?

的确,内在的东西没有什么价值,只有结果,外在的成绩,可以留下来的东西,才真正靠谱。 “内圣外王”,或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顺序是错的。道德都是约束别人的。钱最实在。

书中一些其他摘录:

DNA的基本变异率是每百万年0.71%。

艺术始终是存储的信息。

表意、象形和字母书写系统在修辞、逻辑和语法方面各不相同,这种不同是否导致了世界上不同文明的不同发展轨迹呢?书写的物理形态对思维产生过根本影响吗?

使人区别于野兽的是对金钱的忧虑。

整个希伯来《圣经》表达的是一个弱小民族生活在上帝阴影下的感受,“其实就是,他们的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对上帝的意志无知。因此不可避免地,生活就是应付不幸,经常是没有预知的、不该承受的不幸”。

1月(January)成为第一个月。这是因为雅努斯(Janus)是门户之神,以此作为罗马官员开始就职的新年之始很合适。7月至12月份的名称来源于拉丁文的五到十,可能非常古老。3月以战神玛尔斯的名字命名,5月以春之女神迈娅的名字命名,6月代表朱庇特的妻子朱诺。4月可能来源于“开启”,或阿佛洛狄忒。2月可能来源于一个萨宾词,意思是“净化”。7月以尤利乌斯·恺撒的名字命名,他为终结历书的混乱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圣诞节完全是编出来的:由于《福音书》中没有给出有关耶稣诞辰的信息,早期的神学家,正如我们所知,承袭了异教徒的做法。

什么是宗教?宗教是人为之物:月亮每个月都复活,像基督一样给世界带来一线光明。

周有光说:“因为没有主谓结构,中国人没有发展出逻辑学中的同一律思想,也没有发展出哲学上的实体概念。没有这些概念,就不可能有因果关系或科学的观念。相反,中国人发展出了相关逻辑、类比思维和关系思维,这些思想虽然于科学无益,却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社会政治理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哲学的主体是关于人生的哲学。”

关于欧洲的崛起,一个完全不同的、研究最多的解释与基督教会及其在欧洲大陆统一中的作用有关。

用行动扩大声望是美德的任务。

大胆冒险胜于谨小慎微,因为命运是女人,如果想控制她,就必须鞭打她、同她较量。

虽然人性有好有坏,为了政治目的我们必须假定人性本恶。

人类总是遵从自己的自私、短期利益行动。

只有征得人民的同意,才能对他们征税。(我们现在从“无代表,不纳税”这个原则中认识到这一点。)

政府的最终目的不是靠恐惧来统治……不是要求人们顺从,而是使人们摆脱恐惧,尽可能安全地生活……政府的目标不是把人们从理性之人变成野兽或傀儡,而是使他们能够安全地发展身心,不受束缚地使用他们的理性……实际上,政府的真正目的是自由……这一观点与加尔文或圣奥古斯丁体现的对生活的恐惧是对立的。我们不需要为获得救赎而否定生活。相反,用耶稣的话来说,人类的目标是‘拥有生活,并且使其更加丰富’,国家必须按这个清晰的目标来治理。

宗教信仰的本质基础是无知,尤其是对于科学和未来的无知。

轮子的历史应该能写本好书:中东对有轮交通工具的放弃。

生命并没有必然的方式。

生命的乐趣都在于一般思想,但生命的功用却都在具体的解决方案上了,而这解决方法却不能靠一般概论达成,就像不能仅凭绘画方法规则来作画一个道理。解决方法的达成要靠洞察力、机智,还有具体知识。

生命的价值由结果衡量。

结果解释行为:行为中见真我,而非真我中见行为。

一个学会了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的人,一个提高了品位、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力、拓宽了思想视野的人,即使不会立即成为一名律师、辩论者、演说家、政治家,或内科医生、好地主、商人、士兵,或工程师、化学家、地质学家、古玩收藏家,也总能在知识界任何一个我提及过的科学领域或行业中从容优雅、多才多艺,成功地占有一席之地……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文化大有用处。

此条目发表在历史, 哲学, 图书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