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二战回忆录 3/12《法国的陷落》

The Fall of France《法国的陷落》,丘吉尔著,李平沤等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390页。这是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三本。本书讲的是二战第二年即1940年的事,主要涉及法国的被侵略、投降及英国击沉法国舰队、英国对德国登陆入侵的准备等等。

法国人怨恨英国人吗?英法一开始是盟友,但法军防线被突破后,法国军队开始崩溃,接连要求英国派出所有空军支持法国,而丘吉尔死守了底线,并没有支持多少。连同敦刻尔克,他一有机会就把英国军队从海上撤回。英国当然主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但这些不是法国陷落的主因。法国人绥靖政策玩的太天真了,忘了自己的军备(空军、后备力量一无所有)。法国的失利也跟地理位置有关,毕竟直接与德国相邻。另外那时的法国人也不想打仗,完完全全的投降主义。

从视角和出发点来说,每一个作者都是有局限的,丘吉尔贵为首相,掌握大量的宏观资料,一手制定了二战很多重要决策,即便如此,这本回忆录只涉及了他管过、经历过的事件,如敦刻尔克撤退等等,对德国占领下的法国政局进展几乎没说。眼不见心不烦,他始终忽视、低估日本进攻新加坡的危险,拒绝调拨军力增强新加坡的防备,可以说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新加坡的失守。

从这本书里也可以看出,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至暗时刻》(The Darkest Hour)有不少虚构成分,敦刻尔克撤退前夕,丘吉尔并未受到那么大的内阁压力要他投降、与德国和谈,他也并未在上班路上下车走到地铁去咨询民众。

丘吉尔的工作是很忙的,他处理工作都是发纸面的备忘录,书后附上的40年5月到年底的部分备忘录可见他每天都要发不同题材的memo出去给手下各大臣、将军、外国政要。他的用词注意礼貌,但很多时候也非常直接。

书中一些名句:

如果想拿现在来裁判过去,那就会失去未来。

过去的经验对我们有好处,但同时也带来不利,那就是:事情永远不会照原样重演。不然的话,我想生活就会太容易了。

在快要死亡的时候,是很难与人讨价还价的。

你们也将发现德国人是难以侍候的主人。

一个人的推理不论多么明确、看来多么可靠,但是如果他不作好预防万一的准备,这人就非常愚蠢。

那些国王联合起来威吓我们,我们就把一个国王的头颅抛到他们的脚前,向他们挑战。

我们要彼此说服,而不是压服。

关于权力,丘吉尔在本书第1章,介绍自己刚任首相的经过时说道:

权力,如果被用来对同胞作威作福,或者用来增加个人的虚荣,就应该被认为是卑鄙的,但是,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当一个人相信自己知道应当发布何种号令的时候,执掌权力就是一件幸事。在任何活动范围内,第一号职位同第二号、第三号或第四号职位是无法相比的。除第一号人物之外,所有其他的人的职责和问题是迥然不同的,而且在许多方面是比较艰难的。当第二号或第三号人物不得不提出一项重大计划或政策的时候,那往往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他不但要考虑政策的得失,而且要考虑领导的意图;不但要考虑提什么意见,而且要考虑在他的地位提哪些意见才恰当;不但要考虑做什么,而且要考虑怎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同意,怎样才能付诸实施。而且,第二号或第三号人物还得考虑第四号、第五号和第六号人物的意见,说不定还要考虑内阁以外的某个头面人物——第二十号人物的意见。每个人都是雄心勃勃的,这倒不一定是为了达到庸俗的目的,而是为了博得名声。。。

居于首脑地位,情况就简单多了。一个公认的领袖,只要他确信怎么做最好,就可以怎么做,也就是说,只要他决定那么做就可以那么做。对第一号人物的忠诚是巨大的。如果他跌倒了,就把他扶起来。如果他做错了,就对他的错误加以掩盖。如果他睡着了,就不要随便打扰他。如果他无能,就撤他的职,但是,最后这种极端的手段,是不能天天采用的;而在他刚刚当选之后的日子里,自然就更不会采用了。

最后,这书名对于参加明天的世界杯决赛的法国队来说,不是很吉利。想想英国只能争季军,法国人应该也不会怨我了吧。
此条目发表在历史, 图书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