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的代价

3a3b75079ee5021

《史记 淮阴侯列传》讲的是汉初权臣韩信的故事。千古闻名的韩信本来是个草根到处要饭吃;后来曾放下面子从容钻人裤裆。依附项羽而不得重用;得到机会,从刘邦的角度出发(又是换位思考)说服了他终于成为上将军。屡立奇功,攻下赵,劝降燕,打败齐并被封齐王;后关键时刻没有听武涉、蒯通的劝告没有自立山头,终于被刘邦杀掉。

本文中项羽曾派两个说客去说服韩信归顺自己,至少不要与他为敌,甚至自立山头,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先上场的是武涉: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与戮力击秦。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於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这里武涉用的论据主要是刘邦过去是个靠不住的人;今天他利用你,明天你没价值了,要毁在他手上。韩信的回复是,项羽过去不信任我,我的计谋得不到重用,而刘邦让我当上将军,让我管几万人,他穿啥我就穿啥,他吃什么就给我吃什么,我个人的实际经历说明了,刘邦更靠谱,我不能背叛过去!

武涉的劝服是在攻击刘邦,并没有花大力气分析韩信本人的经历及感受,因此并没有成功。看看接下来登场的是蒯通,他的劝说更有力些:

武涉已去,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於骨法,忧喜在於容色,成败在於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韩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对曰:“原少间。”信曰:“左右去矣。”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韩信曰:“何谓也?”蒯通曰:“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櫜鹓,熛至风起。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於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於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於险塞,而粮食竭於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两主之命县於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原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彊,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虑之。”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後争张黡、陈泽之事,二人相怨。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逃归於汉王。汉王借兵而东下,杀成安君泜水之南,头足异处,卒为天下笑。此二人相与,天下至驩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难测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於汉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与也,而事多大於张黡、陈泽。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句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亨。夫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种、范蠡之於句践也。此二人者,足以观矣。原足下深虑之。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臣请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後数日,蒯通复说曰:“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听不失一二者,不可乱以言;计不失本末者,不可纷以辞。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豪氂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曰‘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此言贵能行之。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原足下详察之。”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蒯通说不听,已详狂为巫。

蒯通的思想工作是分几步走的:先找人看韩信的相;少年,你根骨奇正,是吉相又是凶相,就看你造化了。然后又说历史大好机遇不可浪费: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中国人自古就是机会主义者)。韩信照样回复,刘邦待我不薄;蒯通马上举出张耳陈馀、大夫种和范蠡(其实应该是伍子胥吧)的反例:你对主子的贡献和忠诚,能超过这些人吗?他们的下场怎么样?况且你能力这么强,当老板的随时都在防备你会不会取而代之,你的下场是可以预见的。韩信陷入了沉思。过了几天,蒯通再次施加压力,犹豫成不了大事,“时乎时,不再来。”该动手的就要及时行动。

所有这些论据都很充分有力,这几段话也堪称经典,但最终可能是因为韩信不喜欢可能是他不喜欢蒯通的山东口音,或者不喜欢在压力下决策和冷静思考,也可能他最终相信人性中善的部分,坚持了自己的忠诚,没有背叛刘邦。这忠诚的代价就是满门抄斩。事后刘邦听说韩信被吕后杀了,“且喜且怜之”。

可见这个世界是凭实力说话、弱肉强食的。在职场里,要看清楚别人为什么对你好:都是因为你对ta有用。在职业环境里,人只能忠于自己,分析什么选择会对自己的长期有力;把命运押宝在别人会对自己好的前提下,下场很惨。正如韩信哀嚎的:‘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此条目发表在历史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